三天前 Space X 的一個火箭 Falcon 9 在完成運送人造衛星進入軌道的任務後, 成功安全地降落在預定的地點. 諾貝爾經濟奬得主 Paul Krugman 在他的紐約時報專欄裏特別談到這個事情. 當然這是太空工業科技的里程碑, 因為終於造出可一再使用的火箭, 使得進入太空的成本大大地降低.
Mr. Krugman 在這篇文章裏對科技的進步有些失望. 他舉出民航飛機和汽車的速度在這幾十年來都沒有長進為例. 對此老成有點不同的意見, 民航機的巡航速度一直維持每小時六百英里上下, 是因為這樣的速度最省油, 降低成本後才有利可圖. 大家可記得英法合造的音速客機協合號Concord, 飛了四十年後於幾年前全部退休, 原因就是飛行成本太高, 票價太貴, 無利可圖. 至於汽車速度則跟安全有關, 試問有幾位的駕駛技術夠高, 可用時速兩百英里來開車.
其實科技的發展在幾十年來是有飛快的進步. 只是可以市場化的科技我們才見得到. 如果用運算的效率(速度X成本)來看, 就知道科技發展的可觀了. 舉個例子來看, 目前數千美元一台的Mac-pro 電腦, 運算速度不比十五年前價格數億美元的超級電腦來的差.
目前高檔智慧手機是用4G的通訊技術, 再幾年就會有5G的技術, 差別何在? 在於其速度比4G還要快十倍. 將來出國走到天涯海角, 都不用在機場排隊換SIM 卡, 可謂是一機一門號走天涯. 更奇妙的是説不定手機都用不上了. 到處都是IOT(Internet of thing), 你全身上下都是smart thing, 上網也好, 打電話也好, 只要動動嘴皮子就行了. 何需多事再掏出手機來用.
Amazon 研發用Drone 來送貨. 為什麼郵局不研發用Drone 來送信 or everything, 這樣一來, 美國郵政局説不定就可以轉虧為盈了. 要不有人開一家用Drone 送貨公司, 可和UPS 打對台, 運費可大打折, 將來不會大漲價, 因為沒有工會. 還可以承包超級市場送雜貨. 替餐館送外賣. 唯一不方便是家家戶戶得換超大信箱好收貨.